一、中國鈦白粉行業的總體狀況
1.行業總產能和總產量
由于近15年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導致鈦白粉市場的同步增長,其結果是行業出現一系列的擴產項目和業外加盟項目,使鈦白粉的產能和產量持續快速上升。
2.產品結構明顯優化
按照國際上顏料級鈦白粉產品通行的結構比例,金紅石型產品占85%~90%,銳鈦型產品只占10%~15%。金紅石型鈦白粉用途最廣,主要用于油漆/涂料、塑料、橡膠、油墨、裝飾紙涂層等。而國際上銳鈦型鈦白粉只用于造紙紙張纖維填充、化學纖維消光,及少量的內用場合。
上世紀50年代,我國鈦白粉產品以非顏料級的搪瓷、焊條、陶瓷用為主,70年代逐漸向顏料級的銳鈦型發展,90年代以后,較高檔次的金紅石型產品開始出現于市場,且比例不斷增加。
3.表觀消費量
按照國際上通行概念,國內產量加上進口量,再除去出口量,即等于表觀需求量Apparentdemand,其含義在于“表觀”表面,不等于“已經”被消費,有些可能仍在流通途徑或在倉庫。
2011年中國大陸的人均鈦白粉占有量為1.18kg,超過全球平均數0.7~0.8kg。2012年人均鈦白粉消費量為1.24kg,2013年人均鈦白粉消費量達到1.29kg,繼續上升。
主要生產商
2013年,我國正常生產的規模以上全流程型鈦白粉生產商共48家,工廠總數57個,其中實際產量在10萬t以上的有5家四川龍蟒鈦業、山東東佳、河南佰利聯、中國藍星化工和重組后的中核鈦白,行業前15名廠商的實際產量均在5萬t及以上。
中國鈦白粉生產企業的地區分布
2013年,我國正常生產的48家規模以上的全流程型鈦白粉生產商的57個生產廠分布于17個省、市、自治區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安徽、江西、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四川、重慶、甘肅,其中四川省和廣西區各有13個。四川省攀枝花市是我國鈦白粉生產廠最集中的地級地區,2013年已投產的企業已達到10家。但2013年7月,攀鋼本部鈦白粉廠已宣布永久關閉,現在攀枝花地區運行的鈦白粉廠減至9家。
關于鈦白行業當前循環經濟產業鏈狀況
硫酸法鈦白粉的最大弊端是“三廢”排放量大,處理費用高,企業視此為沉重的“包袱”。如何將被動式變為主動式,發展市場化商品鏈,是鈦白粉企業長遠健康發展的根本。當前,行業在“三廢”的處理和綜合利用上已獲得許多成就,出現多種所謂“聯產法”清潔生產模式,其無疑對該企業具有積極意義。但這些“聯產法”產業鏈都具有濃厚的企業或該企業所在地區的產業特色,有較強的局限性,短期內很難向行業普及和推廣。
鈦白粉是種典型的“兩高一資”類產業,生產過程中排出大量的酸性廢氣汽、廢水和廢渣,不但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對生產企業也是很大的負擔。
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的完善和環保理念水平的提高,鈦白粉企業的環保狀況有明顯改進,絕大多數企業都建有環保裝置并投入正常運行,實現廢副達標排放。各企業因地制宜,創造出有鮮明企業或地區特色的所謂的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產業鏈,包括“硫-鈦”、“硫-磷-鈦”、“硫-鐵-鈦”、“硫-銨-鈦”等。
在廢副產品商品化方面,各企業壓力最大的首屬廢水廢酸中和后所產生的污泥紅石膏利用。雖然少數企業能實現部分回用,但大多數企業仍覺困難重重。廣東惠云鈦業公司根據周邊環境,有針對性地創造出行業內首家廢副全商品化的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產業鏈,不僅做到廢副產品內部循環零排放,還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此,2月27~3月3日,全國鈦白行業專家組對該企業組織專項考察,形成考察報告,結論:該企業的“硫-鐵-鈦-鈣”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產業鏈成果顯著,是我國鈦白行業循環經濟的典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企業已成為我國鈦白粉行業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并被鈦白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列為年度工作計劃之一,將其中關鍵技術和成功之處向行業推介。
二、發展前景分析
1.市場總體穩中有升
鈦白粉作為一種基本無機化工材料,廣泛應用于涂料/油漆、塑母料、紙張、油墨等多種領域,其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環境和國內外市場息息相關。即使國家在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合理控制GDP增長速度,從長遠看,鈦白粉的市場增長還將同步或稍高于GDP,預測未來3~5年的增長率為年均8%~12%,而到2015~2017年,中國鈦白粉的市場消費量將達到200~230萬t2013年為194.6萬t。其中不排除階段性的波動起伏。
2.供需失衡,產能過剩
2013年,我國鈦白粉的綜合產能為280萬t/a不含表面處理和加工型企業,實際產量為215.5萬t,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77.0%,水平不高。近2~3年,各地已公布的擴產項目,包括已有企業技改、擴產、業外加盟項目多達近30個,雖說其中一些已作調整、延緩或擱置,但還是有相當多的項目要實現竣工投產,在未來市場不可能急劇增加的背景下,產能過剩、市場供求失衡趨勢也將更明顯。
這里需要指出所謂當前還只是“階段性”過剩、“結構性”過剩,認為“并不是總體產能過剩”,事實將會否定這些誤導性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