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市場依舊低迷不堪,需求持續下滑。國內下游需求不足,成因較多,惡性循環已在上、下游之間形成魔咒。下游不敢輕易采購海綿鈦用于加工,長訂單減少,短訂單增多,不穩定的心理演繹了不穩定的市場。誰都擔心明天的價格會更低,擔心今天的價格高于明天的價格,生產不劃算。當擔心成為從眾心理之時,鈦市場就出現了“人為”的價格踩踏事件。此時,只有心理平穩的企業知道,這一輪人為踩踏事件帶來的卻是到了應該撿便宜貨的時候了,只是要看誰有撿便宜貨的本錢。
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喊鬼來了,鬼未必來了,因為真正的鬼往往都是自己。增產、復產、減產……周而復始的過程中,鈦企們都在相互扼殺對方的同時扼殺自己。都在簡單的擴大再生產中讓低端產品沖擊市場。不管市場風云如何變幻,做高端的企業受傷程度最小,比如西部超導。今年記者寫了《海綿鈦進入“淘米”式洗牌》等多篇分析類文章在《中國有色金屬報》上發表,文章被大量網站轉載。事實從今年的全年走勢看,海綿鈦市場進入了第三輪“淘米”式洗牌,價格從年初每噸4萬多漲得5萬左右,又從5萬左右跌回4.6萬元左右,后又漲過5萬元,目前又跌到4.4萬元。似乎“鈦”會開玩笑了,漲漲跌跌中年底價格又回到年初價格了,鈦企一年都在哭哭笑笑中度過,當然哭占據市場的主流。
透過現象看本質,國內小環境演繹著國際大環境。在地球村縮小的今天,股市漲跌都是互動的,小金屬鈦又怎么能背離大環境的發展呢?鈦市場持續低迷也是因為離不開全球的經濟魔咒。
從全球環境來看,由于經濟蕭條,在大工程項目訂單量銳減,鋼材需求銳減的同時,按匹配需求的鈦產品同樣也會相應減少。比如韓國鈦市場低迷的背后是設備制造需求不足,導致鈦產品主要需求行業陷入停滯局面。大型設備訂單量的減少直接導致韓國從2013年鈦市場開始大幅萎縮。據悉,今年1~9月,韓國鈦錠和加工產品的進口量均遠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全部依賴進口的鈦錠同比減少33.9%,加工產品進口同比減少16.6%。
再看國內大環境,今年記者出差武漢、寶雞、北京、遼寧等地,幾乎每走一地,記者都要與的士司機聊到房地產,聊到閑置房產,感覺到二、三線房地產市場不僅僅是進入了疲憊期,甚至寒冷的房地產市場還沒有真正出現,2016、2017恐怕才是房地產面臨極度的“嚴寒”。房地產主戰場不僅拖累了鋼材市場,也間接拖累了鈦市場。自然界有食物鏈,工業界也有產業鏈,一環扣一環,自然會影響鈦市場。
大環境中,各個領域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尤其是大眾化、低端化的產品受到的沖擊會更大,但融入高端結果就會不一樣。都知道航空市場用鈦量大,但國內鈦企有幾家的鈦產品在美國波音、法國空客、中國商飛留下了足跡。在未來航海、汽車等各個新領域用鈦快速擴大的過程中,有幾家能夠以質取勝呢?因此,鈦企不要過多的抱怨市場的不好,而要轉變觀念看到自己的不足,因為在極度痛苦的市場中一樣擁有“笑傲江湖”的企業。
在當前鈦市場價格極端嚴寒之中,高端鈦品仍然會“一覽眾山小”,低端鈦品則是在“你死我活”中博奕——這是生存與發展的魔咒,誰也不要在低端產品中背離了“相互扼殺對方的同時也在扼殺自己”的魔咒。